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《关于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建议》(17号)答复

日期: 2023-04-24 浏览量:500 来源:阜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责任编辑:李英平 文字大小:

九三学社阜新委员

您提出的关于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,现答复如下:

阜新位于松辽清洁能源带黄金位置,风力发电小时数最高达4000小时,光伏发电小时数最高达1800小时,均排在全省首位截至2022年底,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382.93万千瓦,其中风电装机279.92万千瓦,光伏发电装机96.71万千瓦,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6.3万千瓦,占全市装机规模66.5%。2022年全市新能源发电量75.22亿千瓦时,全社会用电量61.85亿千瓦时,是全省唯一能够通过自发绿电满足全市生产生活需要的城市。在建、待建新能源项目380万千瓦。

一、认真编制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。

为加快建设清洁低碳、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,创建全国能源综合创新示范市,为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政策支持,市发改委积极与国电投山东院对接,邀请专家来阜实地调研,考察了解各县区和各产业园区有关发展情况,目前已完成编制《能源综合创新发展规划》《能源综合创新示范市实施方案》《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实施细则》《工业园区绿色供电项目实施细则》《全额自发自用新能源项目实施细则》《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实施细则》初稿。

、着力构建“产储用”三位一体新型能源体系

依托创建全国能源综合创新示范市有力的政策契机,立足阜新市能源资源禀赋,构建“产储用”三位一体的新型能源体系。推动“风光火储氢热”多能融合、多能互补,推进新能源体制机制,技术,模式、产业四方面创新发展。加快建设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发电、新能源装备制造、新能源消纳“三大基地”,通过新能源就地消纳提升现有产业发展能级,补充重要产业链节点,导入战略性新兴产业,推动能源优势向经济优势、产业优势、生态优势和科技创新优势转变。

三、推进“三大基地”规划建设

(一)打造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发电基地

大力发展风能。根据阜新风能资源分布特点,加速提升风电装机规模,认真规划“十四五”风电项目建设,优选综合实力强的企业集中开发,重点打造新型绿色低碳能源基地。全力推进240万千瓦风电项目落地,建成一批大型风电重大项目。到2025年,风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800万千瓦。

积极推进光能。利用采煤沉陷区闲置废弃土地、沙化土地优先发展光伏发电,全力打造集新能源电站建设、生态综合治理、产业融合发展为一体的“新能源+”特色发展基地。加快推进华能阜新彰武50万千瓦光伏复合治沙示范项目,实现太阳能发电与生态修复协同发展。到2025年,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。

(二)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

打造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基地。以辽宁(阜新)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、高新开发区和阜蒙县铸造园为重要载体,围绕风光氢储产业链,引进一批“链主型”、“头部型”企业,以建链、补链、延链、强链为手段,带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提质增效,打造百亿级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。大金重工作为阜新本土第一家上市公司,是国内第一家出口欧洲海上风电塔筒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;嘉寓阜新高效光伏组件基地项目正式投产运行,是东北地区自动化程度最高、技术最先进、产品品类最全的组件项目;力达铸造风机铸件、阳光电源光伏逆变器等项目正式开工。

(三)打造新能源消纳基地

借助阜新创建能源综合创新示范市的有利契机,突破传统的“发电卖电”模式,通过体制机制创新,积极探索推广源网荷储一体化、工业园绿电供应、分布式电源全额自发自用、增量配电网等绿电就地消纳模式,开展一批示范项目建设,通过绿电直供、绿电交易、能耗抵扣等方式,降低工业用户要素成本,打造“电价洼地”和“招商高地”,实现“高耗能”、“高排放”向“高载能”、“低排放”模式转型,带动铸造、精细化工、绿色食品和硅基、碳基、铝基六条产业链建链、强链、补链、延链,打造新能源就地消纳基地,实现能源优势向经济优势、产业优势、生态优势和科技创新优势转变。

目前,重点在清河门区与华电谋划推进“采沉区治理+风光火储一体化”绿电园区项目,围绕引进重庆三友轻量化汽车零部件等项目,在彰武县探索建设增量配电网+绿电园区,在阜蒙县铸造园区建设增量配电网+绿电园区引进新兴铸管等高端铸造项目。三个项目方案已编制完成。

四、完善能源发展保障体系

(一)搭建能源综合创新平台

一是依托市决策咨询委员会,成立能源综合创新专家咨询委员会,聘请新型电力系统等领域专家学者,开展重大事项决策咨询,指导阜新市能源综合创新战略、规划、政策的研究与制定。二是依托央企和龙头企业,联合高校院所共建能源综合创新研究院。以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,打造成集人才引进-技术研发-成果转化为一体的能源技术创新平台和“政产学研用金”新型研发机构。三是依托国网辽宁电力公司,组建能源研究中心,推动智能电网,提升新能源智能运维水平,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。四是联合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和相关企业,搭建平台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、增量配电网等绿色供电示范工程。五是推动建设新能源产业中试基地。利用阜新应用场景吸引能源科技成果产业化,实现“外地研发+阜新应用+阜新制造”的“二次创新”模式。

(二)改革能源投融资体制

利用阜新作为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契机,在降碳减污的同时形成可推广、可复制的气候投融资模式,大力发展绿色金融,形成碳资产、碳金融产业,推动碳交易;争取省级政府投资基金对阜新市设立基金的支持,首期设立规模50亿元绿色低碳发展基金,利用基金开展资本招商;成立阜新市能源投资集团,全面加强与央企等能源开发企业合资合作,做大国有资本,增加地方政府收入。提前开展土地征收流转,提高新能源开发效率,加速能源项目建设及相关产业投资。

(三)推动集群式产业转移

引入专业咨询机构合作研究阜新市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方向,谋划一批重大项目,编制阜新市投资“机会清单”,将投资机会场景化、项目化、机会化、清单化,面向投资者发布清单。利用阜新能源资源禀赋等比较优势,打造“电价洼地”,走出去“点对点”精准招商,在长三角等地开展“绿电招商”,推介绿电园区。推进省际市际共建园区,吸引上下游配套的生产企业、研发机构、服务机构集群式转移,解决招商中遇到的产业配套问题,强化全产业链竞争优势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阜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

2023年4月22

打印
分享
返回列表